首页 > 理论研究 正文

理论研究

多措并举擦亮派驻监督“探头”

稿件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 2025-07-02 08:05:33

  为提升派驻机构日常监督的精准性、有效性,上海市崇明区纪委监委突出监督重点、创新方法路径、凝聚各方合力,持续推动派驻监督走深走实。

  突出监督重点,确保精准发力。派驻监督内容面广量大,必须找准靶心、精准发力。一是紧盯关键人。紧盯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尤其是“一把手”,对带头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情况开展监督,全面掌握“关键少数”的思想、工作、作风状况,及时发现问题、纠正偏差,以管住“关键少数”带动“绝大多数”。二是紧盯重点事。把“一把手”和领导班子责任落实情况、重大事项决策、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情况、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作为监督重点,紧盯项目招标、政府采购、选人用人、财务支出等环节,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重点监督。三是紧盯重要节点。根据干部成长规律,聚焦入职、提拔等重要节点,通过加强廉政档案建设、开展集体谈话等方式,督促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,推动扣好廉洁从政“第一粒扣子”;强化对新提拔干部规范履职监督,明确廉洁履职要求、增强廉洁履职意识;加强对离岗离职干部纪律教育,把从严管理要求落实到干部队伍监督全过程。

  创新方法路径,深化综合治理。围绕实现派驻监督常态化、近距离、全天候的目标,探索创新监督方法路径,切实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一是丰富方式方法。认真分析驻在单位职能职责、重点任务,找准廉政风险点,有针对性地开展驻点调研、现场核查,找准找实存在的问题,综合运用查阅资料、廉政谈话、听取汇报、列席会议等监督方式,提升监督实效。用好“互联网+监督”,借助信息技术手段,积极拓展监督单位权力运行等数据信息的收集途径,形成全天候、可视化、近距离的监督网络。二是注重抓早抓小。对发现驻在单位党员干部存在的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,准确适用谈话提醒、批评教育、诫勉等方式,对相关党员干部进行提示警醒,及时消除隐患。对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置的干部开展经常性教育回访,鼓励干部改正错误,了解整改情况,发现对反馈问题不重视、整改不到位的,及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提醒。三是用好政治生态分析机制。坚持从政治上发现、纠正和处置问题,聚焦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情况,对驻在单位开展政治监督,紧盯“吃拿卡要、庸懒散慢、冷硬横推”等现象,深入查找问题和不足,突出“见人见事见效”。通过对驻在单位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汇总,形成驻在单位政治生态评价内容,并据此有的放矢开展监督,推动系统施治、综合治理。

  凝聚各方合力,做到同题共答。做好派驻监督工作,不能仅仅依靠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力量,还要凝聚各方合力。一是注重整合资源。强化“室组地”“室组”联动监督,实现资源整合、力量融合,共享监督成果,推动问题整改。如,制作驻在单位个性化“监督活页”,详细记录“四项监督”及其他各类监督发现的问题,定期跟进整改情况,开展实地检查,确保整改到位。二是推动同题共答。充分取得驻在单位的支持和配合,压实驻在单位责任,强化重大问题及时报告、重大情况及时反映等意识,健全派驻纪检监察组与驻在单位党委(党组)定期会商、情况通报、联合监督的协调机制,形成同题共答的良性互动。三是统筹协作力量。探索建立驻在单位联络员工作机制,由驻在单位选派政治过硬、能力较强的业务骨干担任联络员,派驻纪检监察组定期开展培训,督促联络员发挥好上通下达作用,配合开展监督工作,有力激活派驻监督“末梢神经”。统筹各派驻纪检监察组力量,打破组与组的边界,通过“组组”联动方式,实现人员共享、交叉检查、协同发力,进一步提升派驻监督穿透力。(赵晨燕)

>>><<<